欢迎您访问广东成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广东成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招生考试院(www.eaagz.org.cn)为准! 登录 | 网站导航

广东成考网

成考热线:177-2280-6683

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广东函授专科】考试复习资料语文--古代诗文阅

编辑整理:广东成考网 发表时间:2018-11-16 21:47:12   【 

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

 

理解句子,把握文意

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旨

阅读一篇文章,目的是要了解其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如果用简明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提炼出来,那就是概括。要概括得恰当,就得对文章有正确的理解,抓住文章的中心。概括时要注意比较,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事物的异同点,掌握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作出准确的概括。因此,概括时,不能孤立地看一个句子或一个片段,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在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表现在对事件的是非评价和对人物的爱憎情感上,这种思想感情有的集中体现于某些议论性的语句中,有的则融于叙述的字里行间。

在议论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文章的论点或由论点引发的感慨。当然,读文古文.最重要的还是借助已掌握的文言常识,扫除文字上的障碍,准确地理解每个句子,才能正确地把握文意,才能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和中心思想。

 

四、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章是作者某种情感的流露、某种观点的表达。阅读优秀的作品不仅能使人们得到精神的愉悦,同时又是在与作者进行种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阅读者在字里行间应能感受到作者那种时代的心律和情绪的脉搏。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考试大纲的一项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从作品本身分析、挖掘出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其观点态度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表露的,具有显形性、明示性。另一种情况是没有直接表露的,具有隐形性和暗示性。它或是在文中一句关键的话语之中,或是在夹叙夹议之中,并非直抒胸臆而是隐含文中。在这种情况下发掘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阅读者细心体会,仔细领悟才能把握。

  其次,要具体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掘:

发掘文章的论点或由论点引发的感慨,这一般就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发掘作者对事件的是非评价,这种价值判断是作者观点的体现;

发掘作者对人物的爱憎情感,这种思想情感的倾向性体现了作者的态度;

还可以从用词的褒贬色彩来发掘,推断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非标准。

总之,“文以载道”,作者对“道”的表露评价,他的价值判断,总要在文中或明或暗地显现出来,只要我们联系全文,仔细梳理,认真辨识,就一定能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来。

五、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1、正确地解读  

A、解读是鉴赏的基础。解读一首诗,从理解词句到把握主旨,常常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必须反复斟酌,有时还要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并参读有关的资料,才能达到正确的解读。

B、解读古诗有二忌:

一忌望文生义,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自居易《琵琶行》).这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马,而后上船,如果解读成主人下马时客人已在船上,则下句说的“举酒”似与主人无关,于义不通。

二忌主观臆断,例如“问君西游何时还”(李白《蜀道难》),有人认为“君”指唐玄宗,“西游”即西狩,指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这样来解读此句,整首诗的内容就染上了政治讽谕的色彩,不合诗人极言蜀道之险的原意。

通过吟诵达到动情

A、诗是诉诸读者的感情的。要鉴赏就必须进入诗的境界中去,用心感受诗人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在思想感情上跟诗人发生共鸣,这就叫做动情。

B、使自己动情的最好办法是吟诵。吟诵一首诗,不管自觉与否,你是在替诗人说话,至少也是在听着诗人的声音,这可以帮助你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眼前只浮动着诗中所描写的那些人、事、物的形象;读的次数越多,这些事物的形象越清晰,感情自会油然而生。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诗也应如此。

C、经常吟诵诗词,不仅可以啕冶我们的情操,还有助于涵咏习惯的养成。

3、把握意象,深入意境

A、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诗人的心灵就蕴含在诗的意象和意境之中,能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才能懂得诗的审美价值。

B、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哲学概念,指“我”以外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物象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诗人笔下常常要蒙上一层主观色彩,最明显的例子是古代的咏物诗,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流露出诗人的感情和意绪;其次是形容词的运用,如李白以瑶台镜喻月,杜甫以九重真龙喻马,白居易以急雨、私语等喻琵琶声。意象的产生是移情的结果,五代词人牛希济的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一个明证。

C、意境则常指一幅完整或相对完整的画面而肓,但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画面,而是一种融合着诗人感情和意绪,能引发读者想像和联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艺术境界。例如,读曹氏父子的诗,你会觉得如置身于慷慨苍凉之境;读陶渊明的诗,会觉得淡远宁静,如入无名利之乡。

4、诗有情致理趣,因而耐人寻昧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A、诗的情致理趣跟炼字有关。例如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其中的“敲”字就是经过反复锤炼的。用“敲”,表示门已关闭,主人已入睡,再联系上句“鸟宿”一语.可知此刻已是深夜;敲,是要发声的,在万籁俱寂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显出环境的清幽,这就有了审美情趣。如果用“推”来替代“敲”,那就只剩下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意思,内容上要逊色得多。

B、诗的情致理趣又常常隐藏在文字背后,叫做“文外曲致”,人们常说的待贵含蓄,即指诗有文外曲致而言。

C、寄托,可算是文外曲致的一种特殊形态,因为它涉及一首诗的整体构思。

 

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1、“诗言志”,“志”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也就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古代诗歌熔铸了作者的感情、旨趣、爱憎、哲理,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理念的认识,对社会价值的判断。把握思想内容,是阅读鉴赏的高级活动,它能体现阅读者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辨识透视能力。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以诗作为本,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其意,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B、应抓住关键诗句,透视其思想内容。关键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可称为“诗眼”、“词眼”。

C、要从诗作的意象中发掘其思想内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要对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充分的想像,综合考虑其内涵意蕴。

D、要顾及全篇,顾及全人,要联系社会时代背景。

顾及全篇,即从全文来审视,不能只就局部盲目推论;

顾及全人,即应了解作者的基本经历、处世为人、道德操守等,避免脱离其人,空泛评论;

联系社会背景,即将诗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社会状况联系起来思考,作品总有那个时代的烙印、痕迹,不能抛开这些就文论文。

 总之,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是一种整体的认识与判断,有个思维整合的过程。我们要从诗作出发,多方位、多视角地考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体验,进行综合归纳,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古诗歌阅读演练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桃 花 溪①

           张旭(唐)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②矶:水面的大石

 

7.诗人“问渔船”,可能问什么?(2分)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

                                                                                               

7.(2分)可能问:“洞在清溪何处边?”或者桃花源在何处。

8.(2分)对美景的憧憬;对田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追求不到的怅惘、无奈。(答出一点即可)

 

 

新晴野望

              唐·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雾气和尘埃。白水:银白色的河水。倾家:全家。  南亩:农田的代称。

8.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 “        ”的特点。(2分)

9.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这是一首田园诗,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B.颔联和颈联四句的景色,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

C.颈联中“明”和“出”, 语言精炼而传神,紧扣景物的特点。

D.尾联平添生机和活力,但农忙与诗人的悠闲形成对比,隐含诗人惭愧之情。

8.(2分)清新(或“明净、空旷”)(意对即可)

9.(2分)D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时所作。向:接近,将近。

6.从修辞角度对“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作一点赏析。(2分)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人以“清心”的感受。

B.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作者由眼前的清溪想到新安江,发出了对新安江由衷的赞叹。

C. “空悲远游子”中“游子”的意思是久居他乡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D.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6. (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写出比喻,1分,作用、效果得1分)

7. (2分)B

(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①.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灭史实,突出了变幻之速,而一个“       ”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2分)

②.诗的第三、四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2分)

                                                                      

③.班级出一期以“唐诗之旅”的黑板报,第一小组同学收集到如下的诗篇(含《台城》,另据考证,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是今南京城南郊区的风景)想设计为一个栏目,请你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为这个栏目命名(不超过8个字)。(2分)

栏目名称:《          

 

 

 

 

 

 

 

 

 

 

 

 ①(2分)梦   空     

②.(2分)示例一: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人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反衬出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示例二:将台城柳的烟笼长堤的生机勃勃与王朝的衰败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无情,角度巧妙,耐人寻味。(点明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与答案示例有关或与诗句较切合即得1分) ③. (2分)南京(金陵、石城)怀古(咏史)9评分建议:两个关键词各1分)

四、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六、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12.(10分)

  ①(2分)D

  ②(3分)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6分)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答: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

答: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理解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学对作品的感情把握会有益处。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命题立意】(1)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广东成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广东成考推荐文章

广东成考便捷服务